靖遠巖畫家族又現新成員
? ? 3月30日,由省級巖畫、古道、史地專家、國家巖畫課題組組成的考察隊,對大兵道古道巖畫帶進行了考察。
大兵道古道在黃河中上游的西岸,是靖遠縣城北三十多公里處的一條旱沙河。此處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,也是黃河中上游重要補水支河,是靖遠境內除祖厲河而外常年流水的旱河,又稱大冰道。西東走向,該河源頭在白銀區,入黃溝口在靖遠三灘鎮堿灘南、某部隊農場北之間,與平川尖山隔河相望。
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,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,還沒有發明文字,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,用粗獷、古樸、自然的方法,來描繪、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,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,是人類先民們留給后人的珍貴文化遺產。據史料記載,在秦以前,靖遠為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戎人、羌人所占據。靖遠三灘鎮、劉川鎮、糜灘鎮一帶地處黃河以西,背山面河,地勢平坦,遠在兩千年前,這里水澤充沛,草木繁茂,是游牧民族的理想游牧之地,大兵道古道巖畫即為那個歷史時期人類游牧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通過細致考察,考察隊對大兵道古道巖畫給予了極高評價,認為巖畫點眾多且個體圖案數量多、體栽豐富、形態各異,圖畫形象保存較為完好,刻畫年代久遠,整體畫面粗獷雄渾、栩栩如生,尤其有幅騎馬射箭圖、大角羊跪乳圖,認為這在甘肅乃至西北巖畫中是稀有的,這無疑豐富了靖遠巖畫帶,使靖遠巖畫家族增添了新成員,同時明確了大兵道是從長安而來,渡河后經大兵道向西而行的古道。
大兵道古道巖畫的發現,不僅為研究漢唐以來絲路文化提供了有力線索和證據,也為靖遠乃古西戎與北羌游牧地之說提供了實物見證。大兵道古道巖畫與吳家川巖畫同屬一個時期。
本次考察隊組成人員:教授高啟安,主攻絲綢之路飲食文化;副教授王圣、龐穎,主要研究巖畫藝術史,三人都在蘭州財經大學供職;王蕾,西北大學博士后,歷史地理專業;魏軍剛,西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,魏晉隋唐史專業;本人作為向導,一行共六人。
大兵道古道巖畫不僅為靖遠巖畫增添了新成員,也為研究遠古時代靖遠及其毗鄰地區的地質、氣候、生物及人類活動情況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。
靖遠因處在黃河中上游,有人類活動時間跨度大,至今尚無更確切的說法,羌戎、吐蕃、韃靼、黨項等民族,在這里都有過較長時間的活動,這些生動的巖畫或許就是某個游牧民族所遺留的。靖遠縣的三灘、糜灘、劉川同在黃河西岸,是天然的游牧場,使之牛羊成群,稻谷滿倉,故有“塞上江南”的說法,這里也是絲綢之路古道,古時從長安而來的騾馬駝隊至平川打拉池,再到黃河邊,在三灘過河后唯一不翻山越嶺,從旱河畔可通往白銀方向、景泰方向西去的道路,而且這兩溝均常年有流水或井,沿途可補給水草,據有關資料文獻記載,漢時期這一帶曾經是非常重要、規模宏大的藏兵牧樵之地。
靖遠巖畫雖然經過了歲月的長久磨蝕,但穿越時空的恒久魅力卻更加神秘誘人。
?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感動 | 同情 | 無聊 | 憤怒 | 搞笑 | 難過 | 高興 | 路過 |
- 上一篇:王萬祥:從會寧漢岔走出的臺灣總兵
- 下一篇:大廟長壽王劉贊祖與梨樹王的故事
相關文章
-
沒有相關內容